2009年5月5日星期二

[历程]脱离宅男之路

  大約兩年前,我是一個內向、不善與人交際,朋友少,交友圈小,每天不就是上學   
回家打電動,我常常羨慕那些外向的人,可以跟女生打成一片,我卻不行   
以前我常常自己一個人吃飯,自己一個逛街、看電影,那時我所感到的就只有孤獨   
每天重覆著相同的生活,讓我快要崩潰   
後來有一天,我問自己,要改變、還是繼續過下去   
我想了一夜之後,我選擇改變,為了改變,我開始試著搭訕   
我所定義的搭訕,是主動認識陌生人   
第一次搭訕,對方是一個飲料店店員,想認識她,不是因為她長的非常漂亮   
而是她很像我高中同學,我總共去了三次,前兩次我都因為膽小而一直打退堂鼓   
第三次我也猶豫了一個多小時,終於跨出第一步,請問我可以跟妳要電話嗎?   
當時我技巧太差,又加上膽量不夠,於是她笑著回我,不好意思   
我就趕快飛奔回家,我曾想過為什麼要做那麼丟臉的事,   
周圍的人都對我有異樣眼光,我一直想放棄搭訕   
但是我問問自己,對我而言,又有什麼損失??不就是回到原地   
那些對我有異樣眼光的人,會對我的幸福負責??   
不會,那為什麼我要在意他們??      
於是,在那之後,我把電動收起來,改變了自己的造型,說話方式,手勢擺動   
花了好幾個禮拜在書店看了女生常看的雜誌,也培養一些興趣   
在網路上知道許多搭訕的方法,也自創許多自然而然的搭訕法   
第二次搭訕,對方是同校女生,由於她跟我剛好要搭火車回家   
於是就聊了許久,後來還一起坐火車回家,即使到現在她還是我很好的朋友   
第三次搭訕,是便利商店店員,由於那間便利商店位於學校附近   
每隔幾分鐘就有許多人來,也有一些想跟她搭訕的人   
於是我用每次去結帳時,在最短時間說出最有意義的話   
我不管後方有多少人在看,我依然保持氣定神閑   
雖然一開始很緊張,一直不斷發抖,但是久了也就習慣了   
久而久之那間商店所有人都認識我   
後來在一次閒聊中那個店員主動把手機寫在發票上   
之後我又進行許多次搭訕,當然也遇到拒絕,不過次數很少   
因為我的出發點是多認識新朋友,所以得失心也不會太重   
搭訕認識那麼多人之後,我徹底改變了我的個性   
不管遇到任何人都能自然的閒聊      
在認識那麼多人當中,   
有的人即使給了你手機和MSN   
但是卻不上線也不接你電話   
有的即使給你個MSN也能聊的很開心   
還有的則是在第二天就主動約我出來   
有些人後來變成我請教功課的對象,有的則是我的閨房密友,有的則是我的好朋友   
還有的是女朋友   
我想說的事,正因為我有所改變,所以才有現在的生活   
要是我還是像以前一樣,整天窩在房間打電動,那我永遠不會改變      
感想:他的人生因此改變了....如果你就像他當初一樣,那還等什麼呢?? GO GO GO!!   
其實很多人覺得搭訕很不好,但我覺得就是訓練口才和膽量的最好方法...而且你將會遇到很多的人     MAYBE..就是改變你一生的人,就是你的貴人,你的男女朋友...你的老公老婆....所以不要再等囉....時間是不等人的!!   

2009年4月25日星期六

备份2007

话说校内这个东西,是我差不多2年前注册的。这两天回顾了一下以前自己写过的日志,看着不成熟的自己的一段一段成长史,心中不禁泪流满面。
由于校内种种不爽的原因,现打算把一些原创的日志删掉,其中的一些将在此帖备份。
回顾以前的日志,真是羡慕自己以前的文笔和那能笔耕不辍的悠闲心情啊,现在二者已经尽失了,我也渐渐泯然众人矣。
还有朋友们的评论们,真的让我很感动,时过境迁,多少人来了又走走了又来,留下的那些他们的心情……







已经全被我一把火删除鸟!
-------------------------------------分割线-----------------------------------------------


公车故事 2007-06-30 08:53

年轻的画家在拜访完一位德高望重的老画家后,踏上了归途的公交车.

老画家住在偏远的郊区,回家的路长达一个多小时,况且天气有些恶劣,天空懒洋洋地飘着稀疏的雨丝,把地面渐渐变得泥泞起来.

要不是还沉浸在刚才老画家对他的谆谆教诲中,小画家的心情早就坏透了.

车上很空.小画家一上车,就看到一个美丽的女孩.乌黑秀美的头发垂到肩上,皮肤出奇的白,白得仿佛透明.宛若两颗黑珍珠的眼睛,和小巧的鼻子,略微上撅的小口,形成完美的构图.

也许是出于本能,画家坐在了美女的对面.

坐定以后,画家装作不经意地端详着女孩.她穿着白色的T恤和一条灰色的裙子.露出白皙修长的腿来,左膝上隐隐有一个粉色的印记,或许是不小心摔了一交.

前路漫漫,总不能一直这样看美女吧,画家想,于是从包里拿出了速写本.走到哪里都要随手画画,这是他的习惯.

那个女孩自然也注意到了画家.在她眼中,他虽然算不上英俊,但他那时而冷清,时而明亮,忧郁中却透出几分坚定的眼神,却深深吸引了她.

画家随意画着,画经过的房子,画超过的汽车,渐渐地,他开始画对面的女孩.

女孩也时不时地瞟一两眼画家的速写本.这多少是出于好奇.对外人来说,艺术世界总带有一些陌生.

当她看见画家笔下正勾勒着自己的轮廓时,她低下了头.

公车里是那么地寂静,只有一个长相粗鲁的少年在打着电话.

路很泥泞,车很颠.画家每下一笔都异常艰难.

而画家每次抬头"不经意地"观察女孩时,女孩总是低着头.但好象又在看着他.

女孩的手轻轻地抚摩着腿上的红肿,小腿一下一下地敲打着地面.

她在暗示着什么?画家的心怦怦地跳.一不留神,就画坏了.画家心头一怔,随即懊恼地划去了速写本上的人像.

女孩没有多大反应,目光还是向着前下方.穿着凉鞋的小脚轻轻敲击着地面.

粗鲁的少年的大嗓门仍然在车中回荡.

又画了一会房子和车后,画家开始再次尝试画对面的女孩.此时时间已剩无几,画家的站快要到了.

如果她和我一起下车,画家想,我一定会追上去.

然而,公车减速了,女孩走到后门口.画家转过头望了女孩一眼,他看到女孩仿佛也看了他一眼.

虽然很短暂,但是他看到了.

车停了,女孩下了车,画家终究还是没有追上去.他收起速写本,闭上了眼睛.

车外雨还在下着,空气中充满潮湿的气息.粗鲁的少年总算打完了电话,现在只有雨打在车窗的声音在车中回荡.

"海光寺,到了."

今天上了人生第一节新东方

2007-07-25 19:54

总算认识到 这里不是教英语的 这里是教学习和考试的

thoroughly,I 服了U。

附:新东方传奇不完整版
据说新东方教主俞敏洪是个超人似的人物。此人有几大特点。第一,有钱。第二,不相信银行。第三,身体素质极高,因此围绕他的传说如熊熊暴雨般绵绵不觉,又如39度的高温般振奋人心……

传说俞敏洪所有的钱都藏在家里。有一次老师们到他家开会,发现他家没有椅子,大惑不已。老俞说:从我床底下拿几叠钱来,随便坐。美金啊,那感觉肯定相当爽啊……
传说一帮悍匪来到北京中关村打劫。路上找了个人问:“这里最有钱的是谁?”答曰:“新东方董事长俞敏洪。”于是跑到老俞家里,用打大象的麻醉针把他打晕后开始搜查,结果搜出来的钱比他们这辈子见过的还多。于是到超市买了五个大编织袋,全部装满还没装完……
结果老俞住进医院,新东方的董事会成员们来看他。医生对王强说,这么猛的麻醉针,大象也得晕一个月啊,我看你们还是把钱分了,把新东方解散吧。话音刚落,只见老俞“刷”地坐起来,在众人如见诈尸般惊愕的眼神的注视下对王强说:“把我的GRE红宝书拿来……”王强赶忙到楼下盗版书店买了本盗版的给他。老俞翻开第一页,念道:“abandon,放弃,放纵……嗯,我还有意识……”
以上由新东方老师口述,paraphrased by me。个别偏差见谅。

都市彷徨 2007-07-05 15:58

好不容易盼到一个既不下雨也不热的rp天气,便迫不及待地骑上相别多年的战车出门观光。
南禅寺步行街,依然是小商小贩卖小物件的地方(如天津的鼓楼),不过添加了几处儿童娱乐设施,比如用充气橡胶搞了个水池,让小孩进去划船,还有流行几十年未衰竭的小火车。小孩兴致勃勃地玩,大人兴致勃勃地看。旁边就是妙光塔,依稀还能看见拜佛烧香的烟雾从门后冒出来。念佛经的声音和小火车发出的音乐交杂在÷一起,不知是什么感觉。
此行的目的是去书城买书。进了门,一个个小书店依然按照被分好的空间摆放着。“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一些教辅书的牌子依然很清晰地挂在空中。仿佛灵牌般。走过一个个摊子,看见上面一本本经久不衰的题库,教参,一些似曾相识的名映入眼帘。字想到曾几何时自己也一步一步在这么一些书上留下过汗水,而后继着又一个个地走上来,也不知是什么感觉。
在一老头那儿看电脑书。挑中一本厚重的《photoshop完全征服手册》,似乎是我这辈子见过的最巨型的手册了。然后去拿光盘。看着老头在一堆光盘里费力地找着。什么《photoshop完全自学手册》、《photoshop完全精通手册》、《photoshop完全XX手册》,天,这么多手册。
在书城一楼的一角看到建筑书,这实在让我有一丝兴奋。走近一看也不过是稀稀落落的几本a+u、WA和archicreation。走到二楼,敏感地眼睛扫到一个建筑书店。走过去一看,大多数是建筑施工、水暖电等,而少有的设计类的书,也貌似是十多年积压的库存,枯旧的内容上蒙了厚厚的一层灰。
相比之下,电脑类、金融类、管理类的书就新的许多。看来建筑设计在很多外行眼中仍然隔了一层厚厚的灰,尤其是在这灰灰的小城,在这个小孩儿还流行玩小火车的小城。
二楼有几个卖海报和贴画的所谓潮流的店。由于老爸给我的书房做了一个独立的工作区,想买些来装饰一下苍白的墙壁。可是海报上的小帅哥们我却一个不认识。一群大概是初中的还带着粉红色边框大眼镜的小女生们在那儿惊呼着不知所云。唯一找到一个买nba球星海报的地方,结果发现都是又皱又破。
算了,既然学了建筑,哪天有兴致自己DIY一张就是。
三楼的音像超市是我的新发现。不过那里的新碟还不如宿舍楼下那个穆罕默德卖的多。只有一些大妈们在挑挑拣拣,像买菜一样。
最后下到地下一层买点文具。服务员态度异常恶劣,快赶上天津大妈了。不过我是向来不会和女人计较的。
回家,骑在中山路上。一路的服装店。看得眼睛都厌倦了。总觉得少了些什么,让像我这个年龄的男生晚上吃完饭在街上走时能停留下来的东西。
中山路上的建筑,依然秉承着机械美学的路线。一幢幢购物广场、写字楼、银行和保险公司宛若现实版变形金刚。只有商业大厦和吟春大厦之间的扩建工程,那个牛叉的包豪斯,稍微让我提起点兴趣。
骑到永定桥,远远地就能望到家了。三幢29层的高楼苍白地伫立在空荡荡的天际线上,孤零零的。
不知为何,此时我突然浮想起在大学里的一个场景。夜晚十一点,对面二十五楼的自习室还亮着灯光,黑压压地坐满了人。而我却坐在温暖的寝室里,桌上一杯香浓的咖啡冒着热气。我睁开眼睛,随手在草图纸上画下辉煌的一笔。

一些我错过的东东 2007-08-10 15:28

曾经因为学习过于剧烈以致于成为被时代遗弃的残废青年。故高谈阔论间,总觉得墨水甚少。在一个36度的艳阳高照,27度的凉风习习的下午,双手抱头,仰卧于床,不禁回首往事,暂罗列一下我曾经遗失的美好。

哈里波特(电影或书)一部都没看过。主要因为它每出一集新的,我总对自己说,连第一集都没看过,肯定看不懂的啦……于是造成现在如此大的“文化缺口”……

《指环王》看过一和三,这还算好,因为从一和三可以推出二。

不知“火影忍者”云云为何物。看过的动漫终止于名侦探柯南。

未看过一整本韩寒的书。总觉得新东方老师的幽默都是从韩寒而来。因此总把韩寒的书当笑话看,自然不会认真地啃。至于郭敬明,他的书连笑话都不是。

没看过一场超级女生。对超女的了解仅限于八卦娱乐新闻。只是觉得他们有些无聊。这次暑假陪表妹看过几场好男儿,没有感觉。

不会玩魔兽争霸。这个,最近在尝试,不过收获甚小,可能我天生没有RTS的天赋。

不会打麻将。这个是因为小时候的心理阴影。小时候大人们总在电视机前面摆张桌子开始哗啦哗啦,让我不能看电视。

不会打80分和拱猪。这个似乎有违江苏人生存价值。其实我小时候会的,只是一直没人跟我打,于是渐渐淡忘了。

不会打网球。这个缘于上次惨痛的体育课选课经历。

不会轮滑。少壮不努力啊……

不会弹钢琴。我的左右脑似乎不会同时分开运作,因此至今只会一只手弹。

不会素描。在我学得津津有味仿佛若有所悟时,徐老头宣布取消素描课。

没听过and不会唱近两年升起的大部分偶像派歌手的情歌。因为那些歌词连我都写得出。

未曾为任何一个偶像疯狂过。(此条不予评价)

似乎还有一些,现在记不起来了。不过好像已经很多的样子。不知该庆幸还是悲哀……

生活on the go 2007-10-26 17:05

回到宿舍已经是4:20,寝室一个人也没有,突然感到一点空虚,接着头晕目眩起来,才发现今天已经忙了一整天。
桌上仍然是昨夜熬图的凌乱。昨晚还在忙运动会的彩喷,直到十一点半才知道今天交二草,于是立刻搬椅子走廊里去了,再回来已是凌晨一点。也许是前几天无聊的课比较多,因此养精蓄锐得比较充分,丝毫不感觉疲惫。回来的时候小吉正好失眠,接我的班出去做模型了。我躺在床上想着运动会的巨幅彩喷的事,睡着了。
第二天醒来已是七点,赶快洗漱完去了设计教室,坐在小破桌子前画剖面,画了半小时发现我的剖面太复杂了于是干脆不画了。然后讲方案。听到一半,大一做喷绘的部员给我发短信让我定尺寸,于是赶快和李睿去团委找刘丹青。
此时我已经意识到有些雪崩似的感觉了。明天早上就要的巨幅彩喷和五个福娃的喷绘,现在都没开工,而打印店做灯箱布绝对不是一两小时就能搞定的。更严重的是,如果我的彩喷方案被刘丹青毙掉,那我得在3小时内从想创意到做ps全部完成。
还好跟刘丹青墨迹了半小时她竟然这么爽快地通过了我的方案。然后跑到机房去看看大一部员的彩喷做得如何了。才发现他们正笨拙地操作着ps。而此时已经是十一点,再过半小时机房关门。我用院领导的威望压了压网管,他灰溜溜地把机房为我们开放了。想起以前大一时老看到他那副冷冰冰的嘴脸就不爽,今天也在老子面前低声下气来,于是感到巨爽快。不过很明显我一个人的力量不够。于是叫王彬来,这时小西也赶来了,然后王彬和郭浩也来了。于是顺便把明天的工作安排也定了。于是在六个人的努力下本来半小时就能搞定的东西在十二点二十被搞定了。
然后发生了一件极其sb的事,一个部员不小心把5幅喷绘中的三幅永久性地删除了。考虑到他们12点半了还没吃午饭,就放他们走了。
然后我迅速去吃饭,然后去小西寝室画彩喷+被删掉的三幅东西(因为他的电脑高级画分辨率300的巨幅ps不卡,可以同时编辑多幅图片)。体育课也翘了,做到三点半总算把3平方米的巨幅喷绘完成了。然后连忙驱车去赛齐打图。那个服务员巨吊,看也不看我冷冷地对我说最迟明天十二点。我一下子急了,说,你们想个办法,我最迟明天七点要,加班也好给我弄出来。服务员才打了个电话,然后告诉我下午六点就能拿了,被我用眼神鄙视了一万次。
搞定一切,回到空无一人的寝室,觉得生活原来始终没变。不同的是,我发现经过了很长一段时间的一根筋的思维发展,我的大脑还是能够同时思考、组织N件事。同样能把忙乱的生活组织得有条有理。
巨爽。

意识流~光之教堂 2007-10-16 22:05

下了美术课,想到好久没补充维生素C了,便心血来潮地去西门外走走。
来到那个被我称为“光之教堂”的小饭店前,香味勾起了我空空如也的食欲,于是踱了进去,点了个馄饨,慢条斯理地吃起来。
发现此块宝地,也大概有一年了吧。之所以称之为光之教堂,其实也是我某天周末早上十点,在此地吃早餐时,发现它的屋顶相当地高,然后再开的高窗,阳光从那一小条细缝里懒洋洋地洒在我身上,光线里的小灰尘依稀活跃地跳动着。此情此景,似乎触动了我某根神经,在我脑海里浮现出教堂那柔和的玫瑰窗。“光之教堂”由此得名。
此刻是晚上,食客渐多。人声也渐嘈杂。但独处于此,仍觉身心俱静。细细品味着馄饨的汤,不知不觉回忆起一句话来,“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我想武陵人看到桃花源的情景也是嘈杂的吧,但是这句话却让我们感觉很安静。
看着周围喜怒哀乐的人群,仿佛在看一场场生活剧,听着似清非清的台词。然而我本人同样身在剧中,被别人看着。
饭馆粗糙的门框又像是一个取景框,我们就像被纳入这个小世界里,看着外面的世界,一辆辆车疾驰而过,一个个人嘻笑而过。
这其中似乎有些哲理性的东西,又似乎能给建筑设计带来些灵感,我却蒙蒙胧胧无法体会,只得先记下了。

2009年4月24日星期五

tag

中、小旅馆应满足以下要求:
   1、用于开设中、小旅馆的房屋建筑耐火等级不低于二级;
  2、中、小旅馆应有两个疏散楼梯及出口。但符合《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第5.3.2条时,可设一个安全出口;
  3、两层(含)以上的中、小旅馆疏散楼梯间应为封闭楼梯间;
   4、中、小旅馆应办理消防审核验收手续;
   5、仅有一个疏散出口的旅馆内严禁设置歌舞娱乐放映游艺场所;
  6、中、小旅馆的安全出口、房间疏散门净宽不应小于0.9米,疏散走道和疏散楼梯的净宽度不应小于1.1米;
   7、消防设施配置应符合现行国家消防技术规范要求。

2009年4月14日星期二

新唯物主义

新唯物主义作者:Neil Leach(英国)北京的天际线在近期内发生了改变,涌现了一批新建筑,如OMA设计的中央电视台大楼、赫尔佐格和德梅隆设计的“鸟巢”以及PTW事务所设计的“水立方”,属于这个世界最惊艳的奇迹。这三个建筑是建筑感性转变的证据,这个转变支持了很多作品的创作。这表明统治后现代主义建筑文化的旧有体系正让位给新的设计方法。也许在对结构和装饰的态度上表现最明显的是由罗伯特·.文丘里、斯科特·布朗和斯蒂芬·艾泽努尔在他们开创性的著作《向拉斯维加斯学习》中倡导的对“装饰的外壳”的强调,尽管已经影响建筑创作数十年,但最终走向衰落。我们所见证的是一种新的表达:结构已不再是服务于装饰和隐藏在表皮以下,立面也不再被玻璃幕墙的逻辑统治,取而代之的是结构被表现在外并作为一种装饰形式。这并不是说结构凌驾于装饰,而是结构与装饰之间的关系得到了重新定义:结构装饰化,而装饰则结构化,结构和装饰相辅相成。这背后显然存在一个潜在的结构性能趣味。诸如“性能”这样的时髦词汇已开始出现,对结构效率的关注在特定的激进建筑师群体的作品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这里就有很多例子;同时,历史上一些对结构性能有很准确认识的建筑师,如高迪、奥托和奈维尔,被重新审视并成为评论焦点。更有甚者,一些像塞西尔·巴尔蒙德那样被德兰达尊称为“材料哲学家”的当代杰出结构工程师,已经成为被人崇拜的偶像。同对结构性能的兴趣并行的是一个日益增长的对环境性能的兴趣。正如智能结构可以减少材料量的使用一样,智能的环境设计也可以减少能耗。对结构和环境的兴趣最终都是基于“性能”的相同逻辑:来自有效率的使用材料和减少垃圾的压力。由此,它们作为时代新宠,在这个“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建筑流行文化中不会过时,当然它们也应该在解决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上发挥作用。对性能的关注激发了人们对材料和其性能越来越大的兴趣。这既是指要利用新的材料,如“水立方”上使用的聚四氟乙烯,也指对更多传统材料的智能使用,如“鸟巢”的钢结构。矛盾的是,这个要义常常贯穿在“非物质化”过程中,即通过编程、代码和参数化软件的使用,对材料的物质性能进行探索。人们不难发现,当代建筑设计发生了一个重大转变:建筑设计的重心从对建筑纯视觉的关注转向对其性能的评价。结构、建造、经济、环境以及其他诸多参数,这些曾经被归为次要的因素,如今日渐重要,并正被作为积极因素纳入建筑设计过程中。看来,建筑的风格和外观将失守往日的领地,一个新的范式正在涌现。这一新的范式可以被理解为击溃后现代主义审美的一个尝试。它试图将建筑设计置于一个比较客观和伦理的框架内。在此框架内,对资源的高效使用超过了对作品在后现代主义语境下的审美嗜好。这里提到的后现代主义,不仅包括相对保守的、将应用型装饰图案装饰化使用(正如后现代主义被广泛理解的那样)的流派,也包括像解构主义那样将外观置于性能之上的激进流派。德勒兹和新的科学思考建筑理论也体现了类似的转变,20世纪80至90年代,从结构主义者的逻辑(以查尔斯·詹克斯和罗伯特·文丘里这些建筑作家为代表,启发了早期后现代主义者对符号学的探寻)到后结构主义者对德里达著作意义的探索(这启发了建筑师埃森曼和屈米),建筑理论始终处于文学理论和欧洲大陆哲学的统摄之下。而在21世纪的最初10年,学术界对这类理论的兴趣明显减退。然而这并非支持了建筑理论家迈克尔·斯匹克思的理论,他声称我们正目睹“理论的死亡”。这只不过是一个反理论的理论,而在理论之外并无立场。任何形式的建筑实践都被一种理论的冲动所启发,即便是一个藐视理论的实证主义者。甚至我愿宣称,我们所看到的是一个占支配地位的新的理论分支,一个融合了科学、技术和实践的理论。这个新理论的主要观点都可以在德勒兹的哲学里找到根据。如果说还有哪个20世纪的大陆哲学家能够在从对语言学的关注转向对世界的物质理解的智力时尚的变化潮流中幸存,那么这个人一定是德勒兹。他在某些激进的建筑圈子内成为受宠的哲学家,在这个圈子中,图解的概念占有主导地位,对材料性能的探寻成为无上的准则。德勒兹在其著作中很少涉及建筑,但是在他和费利克斯·加塔里合著的《千座高原》中,有一个很确切的对于建筑设计两个相对应观念的表述,这就好像整个建筑历史结构是可分为两个对立但相互关联的观念。一个是广义的美学观念,试图通过一些预先设定的“模板”,将形式强加到建筑材料上(在这里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比例和其他视觉秩序的系统)。另外一个是广义的结构观念,允许形式根据一定的程序要求“涌现”。第一种观念被德勒兹和加塔里描述为“罗马式”。这个词似乎有点局限,它的原则广泛涵盖了在“古典主义”旗帜下一系列的风格手法。这不仅包括古典主义本身,如罗马和希腊式变异到罗马风,到文艺复兴式、风格主义、巴洛克和新古典主义,同时包括任何一种关注于外观而非性能的观念。第二种观念被广泛定义为“哥特式”,这样的设定表明它是一种方法,而非如在19世纪那样被当作一种风格。它是一种过程超越形式的设计方法。形式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涌现”,正如哥特式拱顶几个世纪不断优化结构效率,直到建构出精细的扇形拱顶那样。在这种观念下,建筑成为相互竞争力量的结果,是一个引入人类居住冲动并适应冲动的程序化的结构。德勒兹和加塔里认为“哥特式”和“罗马式”在本质上就如同将建筑解为动态,抑或是静态模式那样,差别巨大。与其说从风格角度去描述这两种不同的观念,还不如说德勒兹和加塔里将其看成不同的“科学”。一个是内衍的科学,认为世界是由力、流和过程组成。另外一个是外延的科学,用法则、规律和陈述来理解世界。换言之,一个是光滑的科学,而另外一个是条纹的。德勒兹和加塔里还将这种对立描述为游牧的、战争机器的科学和皇家的、政府的科学。后者是一个等级系统强加其上的固定的、预设形式的科学。相比之下,游牧的战争机器科学是一种自下而上的模式,对运动中的每个单独的事件回应。正是这种“哥特式”精神,被那些深受德勒兹建筑“性能转变”思想影响的当代建筑师所赞美。德勒兹的思想之外,一个新的“性能”建筑的理论架构已经出现。新唯物主义我将这个新理论称作“新唯物主义”,这是一个由曼纽尔·德兰达创造的词语。德兰达自封为“街头哲学家”,在对德勒兹哲学的研究上小有声誉,并且他还在美国东海岸的诸多建筑学校任教,在建筑学思想领域有相当影响。德兰达使用这个词界定了新的理论范式,不但作为以生物学家达西·汤姆森和哲学家亨利·柏格森为源头运动的回溯宣言,而且融合了最新的从各个交叉学科研究中心涌现的科学思想,比如MIT的媒体实验室和圣塔菲研究院,德兰达通过自己的理论著作有效地界定了这一范式。如《千年非线性史》将整个城市发展投射到物质过程的框架中。他的其他著作,如《集中科学》和《虚拟哲学》继续了这个思路,审视了德勒兹笔下的科学理论。在一个更准确的建筑框架内,德兰达写了一系列文章借鉴德勒兹的“哥特”精神概念,探索了关于实践的相关思想。最近他又在《DOMUS》杂志上发表了一系列关于“新唯物主义”的文章,关注仿生、智能材料和其他当代材料问题。新唯物主义可以与马克思的辩证唯物论对比,从一定意义上说,它依赖于与马克思主义思想相同的基本原理:我们从表面看到的是背后的更深刻过程的结果。但它把这个原则,从一个简单的经济问题扩展到整个文化,新唯物主义背后的关键点是承认象征不是这个时代的主题,而是物质的表达。我们对一个建筑“意喻”着什么之类的象征关注得越来越少,而越来越多着眼于性能和材料的表现。在德兰达看来,正如我们需要从经济、社会和其他形成城市的政治力量去理解我们的城市一样,我们也需要从物质过程的角度去理解建筑设计。新唯物主义的概念作为一个哲学名词,至今仍未有明确的概念界定。如果一定要定义它的话,最好的办法就是在德兰达的著作中找寻与之相关的间接阐述。在建筑圈子内,除了德兰达,很少有人使用这个词。不过很显然,它将对激进的设计圈子内的一系列探索加以理论概括。这些探索既包括如MANFERDINI工作室、MATSYS、伊东丰雄事务所、OMA、LAVA、OCEAN和MATERIAL ECOL-OGY这样激进设计事务所的作品,也包括虽然没有使用“新唯物主义”这个名词、但涉及这个主题的大量有影响的著作。对“新唯物主义”的兴趣还在创新的结构工程师那里与日俱增,如塞西尔·巴尔蒙德、哈尼夫·卡拉和佐佐木睦朗。另外,数字建造技术,如数控机床、激光切割、3D打印,在全球的建筑教育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英国的AA、瑞士的苏黎世高工和美国的哈佛大学设计学院。同时,这还反映在对于启发设计的非物质过程,如脚本、编程和参数化建模等日益增长的关注。新唯物主义这个名词可以用来形容这些新的工作,他们是对后现代主义透视画法的反思。我们应认识到,这些建筑师的作品和“非标准”的后现代主义建筑师的作品会存在某种外表的相似,不过,只是相似而已。在“后现代”设计探索中,建筑师被视为天才的创造者,对这个世界施以一个自上而下的形式,而结构工程师的角色则是将这些大师的设计予以实现,尽可能接近他最初的诗意表达。而更多当代“新唯物主义”的建筑师在新的形式范式下工作,他们是过程的控制者,推进自下而上的生成性结构形式的涌现。两者的差异在于,后者“找形”而非“造形”,自下而上而非自上而下,“形成”而非“形式”。“形式”这个词汇本身就应该归入“形成”的辅助地位。同时“形成”必须与“信息”和“性能”关联,当建筑关注于性能,那么它将较少考虑形式,更多关注于材料形式“形成”的论述,也就是说,“形式”必须被性能原则所启发,而遵循材料形式“形成”的逻辑。换句话说,新唯物主义的逻辑正在以一种普遍的形式出现,不但启发着新兴一代的建筑师和建筑系学生,也催生出如“鸟巢”、“水立方”和中央电视台新址这样一批如此激动人心的北京新建筑。

http://www.abbs.com.cn/bbs/post/view?bid=1&id=337355213

2009年4月13日星期一

一篇泡妞装B文

如此浮躁的一个城,虚幻的让人很难逃离迷失自己,谁还愿意坐在电脑前静静地写下五百字的篇章,或者说谁人还有此能力为一个抽象的对方,一段遥远的思念,一场渺茫的等待而付出真正的自己,哪怕是一点点,哪怕只是要你写写字,只是要你不时的问候一下对方。                  城市的节奏步履匆匆,走着走着都希望能跑起来,跑着跑着则期望着能飞起来,飞着飞着却又奢望着能瞬间移动起来。就是这样,我们不断的陷入一个臆想的世界,一个没有边际的自我圈闭。谁也无法进入自己的内圈世界,于是不再依靠路人甲乙,而是在更繁复的网络空间里需求一丝丝真正的安慰,哪怕只是明日即刻消失,也让我就在今日,就在此刻全情投入。                  音乐循环着吟唱着那几首熟悉的旋律,周而复始,却舍不得简单更新。安全感的缺失让当下变成一个没有精神世界的世界。若是你跟我说,你很强大,那么收起你的伪装,想想那些一个人独自用力,却对谁也无意诉说的夜晚,想想那些在陌生的高速路上高速飞驰,却发觉终点决不是目的地的落寞。                  一个人就这么,抽着轻柔的烟,手指间轻微地弹掉摇摇欲坠的烟灰,一根烟的时间能让你那濒临枯死的内脏再重生短暂的时间,是麻痹还是逃离,早已不再关心,只是需要的是那眩晕的时间里看到的美好场景。

2009年4月12日星期日

有点悲剧

主贴:

郑强 浙江大学高分子材料学教授

教育应该让中国懂得自尊。但是现在我们看到外国人就低头,女生看到外国垃圾一般的男人都想讨好。同志们,在外国人面前我们多么地没有尊严。在留学的日本东京大学的人当中,我是唯一回来的,但日本人反而敬重我,因为我活得有灵魂,活得有骨气。

回帖:

网友 自称浙江大学女生

在浙大,象我这样有外国男友的女生很多,我漂亮年轻,而且成绩优秀,追求我的人很多,但是我就是看不上中国男人。请问这是不自重吗?我们自由恋爱,错了吗?
    
作为一个浙大最受学生欢迎的老师,居然在正式演讲中说:"学校有些女生不自重,我们的女生见到垃圾一般的外国男人都要讨好。"这句话直接攻击到本人了,并给本人的生活造成不便,那些垃圾般的中国男人都以此来攻击我们,甚至攻击到我父母。今天我必须站到网上来挑战权威,痛骂你一场。
    
因为你的这一演讲,男生们都骂我们骚,说是不是老外活儿大容易高潮?
    
对又怎么样.能夜夜高潮,总比你们那些恐龙女友躺在你们身边,还不知道你们那些小老二到底进去了没有强。

再说事实上男生们才是精神被老外强奸到高潮屡出。
    
看看我们大学男同学在学校里做些什么?泡妞、网游、篮球每天三重奏。
    
泡妞呢?别的学校我不知道,在浙大就不用说了,漂亮点、优秀点的女生都被老外包了,一等女生睡豪宅别墅,二等女生睡酒店公寓,三等的就只能陪这帮猥琐中国男睡睡寝室的小床,当着一堆室友的面,肉体淫荡一下.他们不羞,我都替他们羞.去浙大路上走走你就知道了,漂亮的一个都不见,剩下的一堆可伟大了,攒巴出半生不熟的东西,怎么看都是进化不完全的恐龙。所以啊中国男生连竞争的欲望都没有,就直接败了下来,不用劳动身心,就先整个心理性阳痿。没法子,母猪胜貂禅啊,剩下的恐龙也都是宝啊,唉!可怜的才子们。
    
阳痿了怎么办?还好有网游,男生们传奇、魔兽一堆韩国游戏,千万别骂女生只会哈韩了,你们自己不也是全靠韩国游戏意淫过日子,高潮迭起,如痴如醉。
    
除了网游还能做什么?篮球,为什么是篮球而不是足球.对不起,中国人都知道为什么.因为男足已经连精神自慰都不行了.连幻想个高潮的自由都没有,只能把意淫空间转向篮球,好歹这个还可以YY一下.看看篮球场,这次被美国黑人奸得岂止一个高潮迭起。CBA赛场,全看美国黑人欺侮中国人,看了都生气。所以干脆喜欢看NBA,至少还有姚明、阿联他们俩,结果男生们看了NBA高潮又出来了。做梦都想买耐克了,紧衣缩食搞一套耐克穿,感觉自己终于不掉价了。啧啧,篮球呢?非要打斯伯丁了。我也看NBA,因为我男友也看,他说斯伯丁在美国没有一百美元以下的,人压根就没看得起中国市场,连打假都懒啊。而中国的斯伯丁90%都是假的,即便不假也是低档球,天哪,男生们也就这品味,穿假名牌,打假篮球,只能是说男生啊:就算意淫自摸也要出个高潮呀。其实谁都知道耐克在中国产的,老外转手就直接卖给你了。告诉我有多少人会选安踏、李宁?有谁知道中国国家篮球队的比赛球叫"全兴"。得!这球广告语也雷人,"民族魂、全兴球"。怎么看都是"民族浑、全姓球"整一个浑球。不过刚好可以送给浙大男生与郑教授你。
    
地铁是塌自己人的,牛奶是搞垮下一代的,煤矿是天天死人的,官员不拿钱是不正常的。这么个国家,郑教授你说合不合适民族浑,全姓球啊。
    
别跟我说爱国,国不爱我,我爱他个屁。
    
你说浙大还有很多会读书的中国男生很不错嘛,是呀!他们更不靠谱,我几个学姐的男友,就考到美国立马就将她们甩了,下场那个惨:四年洗衣、贴钱,陪睡,这才是真贱!想想我那学姐怎么说的:细的跟牙签似的,平时堆在一块也就罢了,每到那时候,我就跟梦见我姥姥在缝衣服一样。这样的货色一出国就以为多长了DD,跟长颈鹿似的,天天抬个头,就巴望着哪个美国富豪的闺女,眼瞎了嫁给他们,提携他们直接进入上流社会。做梦吧,美的你们心肝跳芭蕾,出了国牙签还是牙签,变成铁丝都不可能。保险套能塞满都是奇迹,还真以为自己是个人物。所以说我宁愿嫁给美国黑人,可以早拿绿卡啊!嫁给美国黑人精神上是平等的,嫁给美国黑人肉体上高潮是真实的。所以嫁给美国黑人是我们自重的结果。
    
别再说女生不够自重,看男生吧!你郑教授帮他们找到原因,推掉了责任,你怎么说来着?小学教育时候就造成了,小学时就阴盛阳衰了。男孩被女孩管。学生是产品线,从幼儿开始打造没错,但是你不能把教育的责任都推给过去,推给从前,推给上游。这是个负责任的教授讲得话吗?你不想办法让现在的大学男生学会责任,只是给他们找推责任的借口。啥教授啊?你不懂得怎么教男生,请你看看军队的新兵训练,管你老爹在家怎么惯你的,女老师怎么阴你的,全给整回来了。算了,秀才永远不懂兵,你也就一个酸秀才罢了,充其量也就算还有丁点血性的秀才。
    
对了,还有一句,不得不提,你们不都说爱国吗?那年学校砸日本车,你郑大教授怎么说的:"我开着日本车宣传反日是一种高境界,就相当于我抗日战争时买日本枪打日本人一样的道理。"我"呸",什么逻辑啊?用枪打日本人是为了灭了他,你所谓的反日宣传充其量,也就是搞点虚名。有种的你就买日本车撞日本人啊!典型的意淫教授。真是什么样老师教什么样的学生,全姓球的。不好意思,应该矜持点说你们都是"全兴球" 。

2009年3月17日星期二

圣帕特里克节

圣帕特里克节

[编辑本段]节日简介  圣帕特里克节(St. Patrick's Day)是每年的3月17日,是为了纪念爱尔兰守护神圣帕特里克。这一节日5世纪末期起源于爱尔兰,如今已成为爱尔兰的国庆节。随着爱尔兰后裔遍布世界各地,现在,圣帕特里克节已经渐渐在一些国家成为节日。美国从1737年3月17日开始庆祝。
[编辑本段]节日由来  说法一:
  爱尔兰守护神———圣帕特里克于公元 385 年出生在威尔士,取教名为麦克斯威恩。
  直到16 岁的时候,他一直感觉自己是个不信奉主的人,更谈不上成为一个圣徒。碰巧这个时候,他的村庄遭到一伙强盗的抢劫,他自己也被卖作了奴隶。在那段被囚困的艰难日子里,他和主的关系开始慢慢变得亲近起来。
  6 年以后,他逃了出来,到了盖尔的一所修道院,跟随杰门神父- 奥克瑞的主教学习了 12 年。在这段岁月里,他清楚地意识到他的使命,那就是让更多不信上帝的人 成为基督徒。于是,他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想要回到爱尔兰的冲动,他希望让自己的同胞都信奉上帝,但他的修道院长却聘请了派拉多神父,直到两年以后派拉多去了苏格兰。帕特克 ( 他很早就开始用的一个教名 ) 才被聘请为第二任爱尔兰主教。
  帕特克传教非常成功,这也激怒了凯尔特德鲁伊教的祭祀。他们多次把帕特克逮捕入狱,但每次帕特克都成功地逃了出来。他传教的足迹遍布爱尔兰,在全国主持修建了很多修道院。他还兴建了很多学校和教堂,这些帮助他完成了 “ 使整个爱尔兰民族信仰耶稣基督 ”的理想。
  说法二:
  出生于公元三七三年左右的圣者帕特里克,原本是住在大不列颠岛的孩子,在他十六岁那年被海盗给掳了去,然后被当成奴隶卖到爱尔兰 (Ireland) ,在被囚禁的六年之中,他成了一个牧羊人。在这段苦难的生活中,他就寄托宗教的力量来度过;他每天不断向天主祈祷,希望有一天能够回到自己家乡的土地上。 就在一天晚上的祈祷时,有一个声音传入他的耳中,告诉他快逃离牧羊的农庄,在距离农庄约二百英哩远的岸边有艘船正在等着他,也因此他带着几个同伴,一起划 着船逃离爱尔兰,在欧洲大陆大约是今日法国的地方登陆。在这段逃离的期间,他的神迹也渐渐的显露出来,也留下了许多神奇的传说,例如:每当他们处于饥饿状 况时,就会有野生动物在附近出现,让他们能够继续活下去。到了后来圣者帕特里克又回到爱尔兰宣扬宗教时,更多神奇的传说围绕着他。终其一生圣者帕特里克都留在爱尔兰,把宗教的光芒带到岛上的每个角落,建立教堂和学校教育人民,在爱尔兰有许多教堂和学校都以他命名。因此爱尔兰人为了纪念这个守护着他们的圣者,就以他去世的日子三月十七日,订为爱尔兰最重要的节日之一"圣帕特里克节" 。
  说法三:
  公元432年,圣帕特里克受教皇派遣前往爱尔兰劝说爱尔兰人皈依基督教。他从威克洛上岸后,当地愤怒的异教徒企图用石头将他砸死。但圣帕特里克临危不惧,当即摘下一棵三叶苜蓿,形象地阐明了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的教义。他雄辩的演说使爱尔兰人深受感动,接受了圣帕特里克主施的隆重洗礼。公元493年3月17日,圣帕特里克逝世,爱尔兰人为了纪念他,将这一天定为圣帕特里克节。
[编辑本段]节日习俗  在爱尔兰首都都柏林,尽管天气寒冷,但参加节日狂欢的当地人和游客多达50万人。美国庆祝这一节日也已经有200多年历史,许多爱尔兰后裔当天盛装参加了游行活动。此外,世界各地都有不少人共庆这一节日。
  别看都柏林3月的天气还颇为寒冷,但参加节日活动的人们似乎都毫不在意,热情不减。欢快的音乐,鲜艳的彩装,都柏林一派节日喜庆,欢歌笑语洋溢在城市中的每个角落。
  虽说圣帕特里克节是爱尔兰的传统节日,但数百年来,随着爱尔兰后裔遍布欧美各国,这一节日也渐渐成为西方国家共同的节日。
  在美国纽约,曼哈顿第五大道举行盛大游行庆祝圣帕特里克节,今年的参与者超过了10万人。
  在日本东京,第15届东京圣帕特里克节大游行也隆重开幕。悠扬的风笛声让东京似乎变成了爱尔兰。
  东京的游行队综合了日本和爱尔兰两种特色的文艺表演,既有充满异国风情的踢踏舞,也有洋溢着东方特色的高跷表演。
  1737年,一些爱尔兰绅士和商人们在美国马萨诸塞州波士顿聚会纪念圣帕特里克,并成立了爱尔兰慈善社团。1780年和1784年,费城和纽约先后成立了圣帕特里克友谊之子等团体,从此美国每年都庆祝这个节日。
  美国的圣帕特里克节这一天,人们通常要举行游行、教堂礼拜和聚餐等活动。美国的爱尔兰人喜欢佩带三叶苜蓿,用爱尔兰的国旗颜色——绿黄两色装饰房间,身穿绿色衣服,并向宾客赠送三叶苜蓿饰物等。
  圣帕特里克节也有些具代表性的象征,例如:通常有着三片心形叶子连在一起的酢浆草——三叶草 (Shamrocks) 和传说中的绿衣老矮人 (Leprechauns) 。圣者帕特里克利用三片心形叶子的酢浆草(三叶草),来向当时的爱尔兰人解释宗教上三位一体 (Holy Trinity) -天父、圣婴及圣灵的重要教义。因此酢浆草(三叶草)就成了爱尔兰的象征,到了现在更以发现四叶的酢浆草(幸运草)为幸运的象征。另外绿衣老矮人是爱尔兰传说故事中的角色,他 们是仙子制鞋的鞋匠,身高约二呎行动快速的小精灵,他们很喜欢和人们恶作剧,像是把人们两只鞋子的鞋带绑在一起,害人们一站起来就跌倒;传说中这些精灵将 一罐罐的黄金藏在树洞中,想要寻找黄金的人们,会在夜晚循着鞋匠精灵的锤子声,找到他们并要他们说出藏金的地点;曾有个人抓住一个精灵,也找到树洞中的黄 金,那个人先用红手帕在树上做个记号,准备回去带工具再来挖黄金,谁知再回来后根本找不到那棵藏金的树,原来小精灵把所有的树都绑上了红手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