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6月24日星期二

先转下来 有空慢慢看

结构拯救建筑学徐文力
建筑学的危机?2000年,普利策建筑奖颁给了荷兰人库哈斯。在授奖仪式上,这位极具争议的建筑师说道:“我们仍沉浸在沙浆的死海中。如果我们不能将我们自身从‘永恒’中解放出来,转而思考更急迫、更当下的新问题,建筑学不会持续到2050年。” 耸人听闻的言论!难道建筑学正面临危机吗?或者这只是库哈斯又一次的故作惊人之语。
传统的建筑理论及言论成熟的、经典的建筑史通常是一部关于建筑风格的历史;这种历史着重于对建筑的外在形态的描述,做出分类,便于人们认出和认识。比如欧洲早期从事建筑史研究的主要是一些艺术史家。他们所运用的术语和观念自然也来自艺术史,关注的重点是各种图案和形态。《建筑七灯》的作者拉斯金对威尼斯的描写充分展现了一个图案艺术研究者的文学才华。著名的建筑史学家吉第翁(S. Giedion)、佩夫斯纳等,其学术训练来自瑞士艺术史家沃尔夫林,后者最有名的著作是《风格论》,大致是关于文艺复兴和巴洛克艺术风格的比较研究。建筑史主要成为一种艺术风格流变的历史,跟随黑格尔之后,许多学者将各种风格与时代精神联系起来,这种丰富的联想尤其具有煽动性。于是,风格的交替,在进步史观的照耀之下,成为一个不可流转的洪流,深入到专业和业余爱好者观念中。建筑学登上了艺术的神坛,一种宏伟的艺术,无数人们将他们的梦想和欲望投射到建筑之上,建筑可以体现财富、高贵、威严、神圣、或者其他各种浪漫情调。每个时代都有自己流行的建筑学话语,比如,几何性、比例、构成等等,最近的统治建筑学的是“空间”的话语,这几乎是20世纪本学科中最大的神话。然而,每个时代的风气和观念都会变迁、流逝,流行的建筑学话语或者被人遗忘,或者最终只会变成历史书中的文字,建筑却仍然在那里。事实上,当逐渐屏蔽掉所有笼罩在建筑上的光环,那么我们将会发现,建筑最本质的方面是它作为一个某些材料的结合体。他们连接在一起固然是为了为人们提供一个空间,一个避难所,但它本身仅仅是一个物质结构体。回到最物质主义的层面,建筑就是将某些材料以合适的方式结构起来,以抵抗永恒的地球引力,以及风雨、地震等自然以及人为的破坏力。风格化的建筑史主要是描述性的、图像化的,建筑物被简化为各种图案和符号,当作菜单来使用,而忽略了这些形态是何种建构方式的结果。当代著名学者弗兰普顿有感于美国建筑的布景化和图片化,以及形式主义的盛行,写作了《建构文化研究》,无疑是对建筑风格史学的一种抵抗。
结构师vs建筑师人们对建筑师背后的工程师默默无闻的形象已经习以为常。在聚光灯下抛头露面总是意气风发的建筑师,他们被当作形式赋予者(form-giver),建筑产品的“设计师”。而结构工程师只是为建筑师的伟大构想提供技术支持。结构工程师,一向被当作建筑师和施工单位的桥梁,他们负责测量和计算荷载和受力,处理纯粹技术型的、功能性的问题,满足建筑师的形式要求。在公众心目中,结构工程师通常是老实巴交,毫无创建的幕后人员,有时甚至是不思进取的保守形象。在古希腊语中,“技艺”(techne)是工程师和建筑师的组合,他们在设计中分担价值,建筑师的图解和工程师的计算,建筑师的概念和工程师的数学,都属于一种“诗意的发明”。他们共同创造了建筑。西方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职业建筑师并不存在,工匠就是建筑师,据说文艺复兴时的帕拉底奥是第一个职业建筑师,他是石匠出身。到了十八世纪,巴黎成立了专门的道桥学院和理工院校,工程师和建筑师逐渐发生专业分化,古典主义建筑的大本营巴黎美院变得越来越形式主义、远离了技术进步的道路。所以毫不奇怪,现代建筑运动的重要人物中没有一个是出自巴黎的学院派建筑学体系(巴黎美院的学术体系通过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影响了当时在那里求学的梁思成和杨廷宝,他们作为现代中国建筑学术的奠基人,自然也将这种体系传播到中国)。 19世纪的钢铁和钢筋混凝土技术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学院派建筑师仍然延续古典建筑形式语言的训练,关心的只是形式和图案而已,他们甚至也无意发挥这些新技术的优势。如果了解他们同时代的柯布西耶和密斯在做什么,就能知道为什么这两个建筑师对现代建筑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柯布西耶在佩雷那里学会了钢筋混凝土技术,发展出一种多米诺结构体系(Dom-ino),并申请到专利。多米诺结构是一种柱板结构,同时在两头悬挑。因为没有梁,所以可以做所谓的“自由平面”。柯布西耶意在发明一种快速建造、不断复制的结构系统,这种多米诺结构体系在战后得到了最广泛的应用。密斯尽管出生石匠,接受了古典建筑训练,但是却以发展新的技术为己任。他在20年代做出了第一栋玻璃高层方案。这种玻璃摩天楼最终在美国大行其道。他所开拓的钢结构和玻璃幕墙的建筑文化,以至于被称为“密斯风格”,在某种程度上塑造了当代都市景观。密斯和柯布西耶至今不断被人重提,表面上看来仿佛是他们发明了一种现代主义风格,或者国际式建筑,或者流动空间、粗野主义等等。而在最本质的立场来看,他们同时是结构技术和构造上的探索者,正是他们主动选择了尝试新的技术和材料,才能产生如此久远的影响。稍后一代的建筑师,比如康、伍重等,也都有过成功的结构技术创新。
积极的结构工程师建筑学大致有两个方向,一个是在原有的学科范式基础上,继续建筑形式语言的探究;另一方面就是与其他学科,比如生物、环境技术的结合,寻找交叉学科发展的可能性。这两种方向分别拓展了建筑学的深度和广度。结构学其实是建筑学的核心知识部分,结构学对建筑的可能性影响至关重要,在一些建筑中,结构概念很大程度上是产生建筑形式的关键。回溯历史,我们发现,建筑和结构天生就是捆绑在一起的,结构知识的发展一直是建筑学发展的主要动力。结构学对建筑学的渗透可以极大地提高建筑的质量。最近广为人知的建筑师如西班牙的卡拉特拉瓦(Calatrava),本来是学结构工程的,其结构概念主要是仿生学的,具有强烈的表现性。另一个享有盛名的结构师塞西·巴蒙,虽然成就巨大,在建筑师圈内却比较不为人知,他的结构观念比较抽象,特别追求一种诗意的含混性。塞西·巴蒙几乎与所有当代知名的建筑师都有过合作,包括库哈斯、斯特林(James Stirling)、里贝斯金、菲利普·约翰逊、西扎(Alvaro Siza)、伊东丰雄等著名建筑师。除了在世界各地大量的实践工程(包括颇有争议的北京CCTV总部大楼)以外,巴蒙著有《异形结构》(另参见笔者的书评《结构的诗学》,发表在Domus中文版第四期),阐述了自己独特的结构思想。他质疑传统的结构范式,稳定的笛卡儿几何系统,线形的结构设计过程,以及所谓“最佳的结构方案”。詹克斯(Charles Jencks)声称巴蒙正在“改变建筑学”。库哈斯则说道,巴蒙几乎是单枪匹马地撼动了工程学的地面——在这个领域内地面罕有动静——从而使人们能够以迥然不同的方式来幻想建筑。正是通过巴蒙的努力,结构工程学能够进入到一个更为实验性和感性的领地;如果建筑学要超越当前作为一种的点缀(花瓶)的地位,那正是通过巴蒙等人的思考,为我们提供了新的严肃性(seriousness)和新的愉悦。”
结构拯救建筑学?库哈斯的言论表达了对当下建筑学学科的反思,建筑学除了在物质层面生产房子以外,可能会成为各种风格的俘虏,并变成商业、财富和威权的花瓶。因为在各种标准、规范成熟之后,造房子成为一套近乎机器生产的程序。除了传授一种职业技能外,建筑学学科还能凭什么存在?库哈斯认为,结构技术可能是把学科从目前这种状态解救出来的途径。他在回答针对中央电视台的质疑时说:“谁说结构是不能再设计的?谁说重力是不可战胜的?谁说对结构的再设计不是一种创新?我只是想让你们认真思考你们所用的‘不可行’这个词。这是可行的…….这不过是一个如何支撑,并如何让形式与其结合的问题而已。”。西方的建筑观念未必都适合中国,但是技术在某种程度上却是普适性的。对于库哈斯来说,如果没有结构工程师巴蒙的创造性合作,他也不可能一直处于建筑学的前沿。密斯曾总结自己的经验说“我越来越相信,如果不接受新的科学和技术进步,就不可能有我们时代的建筑。…..建筑决不是要发明什么有趣的形式,也和个人的趣味无关。真正的建筑总是客观的,是时代的内在结构的表达。” 在密斯看来(虽然也蒙着黑格尔“时代精神”的魅影),就形式论形式毫无意义,好的建筑是弱化建筑师的个人趣味,而必然要发挥体现新技术。创新应该开始于比形式更深层的物质层面,即结构和材料。巴蒙的实践证明了一个结构工程师可以做的事情不仅仅是这里要加根柱子,或者那里要加根梁,他可以更深入地参与到创造新的建筑形式和文化之中。人们也有理由相信,当下中国巨大的房屋建设量,必然应该有结构学的独特贡献。

2008年5月27日星期二

只有道了

日本禅风,韩国儒风。中国建筑的历史啊,都被他们带走了。
看来中国只剩道了。

而现在所谓的尊重历史的建筑,
只能用一句话来形容,
就是
“自李唐来,世人皆爱牡丹”
古人那种与天人合一的情怀
荡然无存了。

2008年5月15日星期四

有人研究过地球何时毁灭吗?

汶川地震,是中国的灾难,也是世界的灾难,地球的灾难。
地震的原因,板块碰撞也罢,版块内剧变也罢,洋流作用也罢,总之地球变得越来越不正常。
和二月份的南方雪灾联系一下,或许还和印度洋海啸联系一下,可能我是在杞人忧天。
但科学家们总得研究研究,为什么巨大灾难如今发生得这么频繁。

2008年5月11日星期日

同学们,人生要有点追求

几年前看《少林足球》,里面有个装逼男说过几句台词,大概是“当今世界,满天都是飞机,满地都是汽车”,还有“我一秒钟几十万上下”。当时觉得他很可笑,但现在看来已经快成为现实。今天团委组织了一个我认为是极其脑残的活动叫“交换空间”。大概是男生和女生交换一小时宿舍,然后用20块钱买的装饰品给他们装饰一下,然后团委领导来看看,照照相,评评分。我们当时并没对此抱很大兴趣,不过没想到女生们却非常热情,于是122的女生们和我们闹了矛盾,原因是我们给他们打扮的程度比不上他们对我们寝室的辛勤工作。我只是想说,同学们,当你们整天在为这些琐事大动肝火时,有没有想过其他人在做什么呢?我学金融的同学在努力为ACCA拚搏,学工商管理的同学在苦读英语第二专业考专八,北京语言学院的同学正要考外交部,上海交大的同学在各地实习。虽然高考时以比他们高一些的分数来到了建筑学这个吃香的专业,但现在两年过去了,我实在不敢说,我比他们牛逼。他们的大学只有4年,他们处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专业,于是他们每时每刻都在为自己的未来拚搏。而我们多出的这一年,不应该荒废在这无聊的琐事中。和他们比起来,我觉得自己显得很渺小。我每天所做的,不过是上些基础的课,看些画册般的书,画一些似乎无法给我带来什么的图,上网和玩游戏。大五后的我和大四后的他们相比,可能如同一个菜鸟一般。而当我们有了家庭,一个只会画画的父亲和一个精通数理化的父亲相比,这差距又岂在毫厘?所以,对于宿舍装饰这种存在时间不超过24小时的东西,我们又有什么资格发牢骚呢?所以,把目光放远一点吧。不要老呆在宿舍装饰自己的小世界,出去走走吧,看一看满地都是汽车,满天都是飞机的世界,感受一下一秒钟几十万上下的社会吧。今天是真正的母亲节,谨以此文献给我敬爱的母亲,您教会了我许多。

2008年5月10日星期六

come to my home for dinner!

今天在三顿饭吃午饭时,看到服务员给一个顾客上了一道很家庭的砂锅,于是我想到一种饭店的经营方式。普通家庭就可以实现。
自己家开饭时,在家门口或阳台挂一个牌子:来我家吃饭吧!路人若看到这块牌子,可以去拜访这户人家,在交纳一定的伙食费后,可以与该家庭共进一餐。考虑到饭店的风格可能已经让一些漂泊之人感到厌倦,偶尔在人家用饭,似乎对他们更有吸引力。

2008年5月7日星期三

www.bucuo.com

昨天已经极度疲劳了,但仍然逞强去游泳,于是在大脑极度混沌的状态下做了件傻事,花了28元的冤枉钱。
于是我想到一个SNS网站的创意。在这个网站,用户共享自己做过的后悔事,既可以让自己以后时常回顾吸取教训,又可以让别人少走弯路。
还有时候,我们会因为一个小聪明而轻松达成目标,沾沾自喜的同时也可以拿出来共享。

网站的形式和校内之类的差不多吧。

网站的名字我都想好了,叫不错网,哈哈,我查了一下,www.bucuo.com还没人注册呢!

我觉得自己不太可能是第一个想到这个创意的。毕竟地球人太多了。曾经有人说过,你想到一个独创的东西,不是没有人想到过,而是这不可能实现。的确,像这样的网站,盈利方式也是一个问题。不过可以做好了卖掉。

但是我毕竟不懂技术,只好提供创意了。若有高人看到此帖,用此法发财后,一定要请我吃饭,哈哈。

2008年4月28日星期一

像做小建筑一样做它

做出情调而不是气势。